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

当前位置:首页技术文章

  • 20235-29
    可定制柔性中空微针使用更小剂量药物用于银屑病治疗

    微针做为一种新兴的药物递送工具,在近些年的发展势头愈演愈烈。其给药原理是针尖刺破皮肤最外层角质层后进行药物递送,将药物送到皮下组织发挥药效。通常,微针的高度从几百微米到一千多微米,因为其高度较低,不会触碰到毛细血管,因此不会出血,几乎无痛。中空微针做为微针给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备受关注。中空微针的主要制备工艺是电镀、激光钻孔、DRIE和光刻等,其加工过程复杂,耗时,成本高,所用材料大多为硅和金属,前者的脆性大,有断裂在皮肤中的风险,二者的生物兼容性也有待验证,不便于实际应用。...

  • 20235-29
    由双尺度悬垂锯齿结构实现的选择性液体择向

    文章导读自1805年托马斯·杨提出表界面浸润性理论的两百多年以来,在研究者的传统认知中,在无外部能量输入的情况下,液体在固体表面的传输方向是明确的,即主要由材料表面结构决定而不会随液体的本征性质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比如在非对称的结构表面,水和酒精都可能发生单向传输,但其传输方向是一致的。而最近的研究发现,南洋杉叶片的多曲率结构特征使其具备让不同液体自主择向的功能,研究者由此研发了一种亚毫米级具有横向和纵向双重曲率的3D毛细锯齿结构用于调控不同表面张力的液体铺展模式,实现了同一表...

  • 20235-19
    二维超泡沫在改善太阳能水蒸发的应用研究-xk星空体育直播平台

    作为最。有。效的水净化方法之一,太阳能净化水已获众多研究学者的关注。一方面,利用太阳能净化水非常环保,另一方面,该工艺所需的设备安装和操作要求相对较低。为了提高太阳能净化水的效率,已有学者提出了几种净化方法,如预热法、夜间加热法和附加热源法,带有黑色吸收片(BAS)的增强型太阳能蒸馏法(SSG)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但SSG蒸发只发生在水-气界面,如何增加加热过程中界面面积成了提高SSG效率的关键。此外,BAS材料本身的性能也是SSG的速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大量研究发现,微尺寸多...

  • 20235-19
    基于3D打印技术制造适用于微重力环境的微孔板

    来自德国法兰克福大学(GoetheUniversityFrankfurt)布赫曼分子生命科学研究所(BuchmannInstituteforMolecularLifeSciences)的研究人员使用xk星空体育直播平台(BMF)的微尺度3D打印机microArch®S140制造了一种微型培养皿——水凝胶微孔板(hydrowells)的模具,该微孔板可在微重力环境下用于培养3D多细胞球体。此项研究是太空多细胞球体聚集与生存实验(SpheroidAggregationandViabi...

  • 20235-11
    广东工业大学《ACS AMI》:微针SERS传感器实现农药残检测

    微针SERS传感是一种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的传感器,它利用微米级别的针尖结构来增强样品的SERS信号,从而提高检测灵敏度。SERS技术是一种非常灵敏的光谱技术,可以检测非常微小的分子,并且可以提供分子的结构信息。由于其高灵敏度和选择性,SERS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生物医学和环境监测等领域。近年来,残留农药已成为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在茶叶、水果、蔬菜等不同的农产品中都检测到了残留农药。有些残留农药,特别是内源性农药,不易被清除,可导致癌症、激素破坏、哮喘、...

  • 20235-11
    基于侧面数字光处理的3D打印技术快速制备微流控芯片

    由于在生物、化学及医学等领域有巨大潜力,微流控芯片技术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新药开发及癌症研究等多个领域,其中微流控芯片的制备是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传统制作微流控芯片的工艺流程比较复杂,制作周期较长,且一般需要净化间及其他昂贵的设备。3D打印具有成本低廉、制作快速的优势,因此基于3D打印技术制作微流控芯片成为一种替代方案。目前3D打印技术主要用于制作模具,但打印得到的模具需要后续处理才能进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等结构复制,因此延长了微流控芯片的制备周期,不利于快速设计结构...

  • 20235-11
    上海交大:基于侧面数字光处理的3D打印技术快速制备微流控芯片

    由于在生物、化学及医学等领域有巨大潜力,微流控芯片技术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新药开发及癌症研究等多个领域,其中微流控芯片的制备是科研人员关注的热点。传统制作微流控芯片的工艺流程比较复杂,制作周期较长,且一般需要净化间及其他昂贵的设备。3D打印具有成本低廉、制作快速的优势,因此基于3D打印技术制作微流控芯片成为一种替代方案。目前3D打印技术主要用于制作模具,但打印得到的模具需要后续处理才能进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等结构复制,因此延长了微流控芯片的制备周期,不利于快速设计结构...

  • 20235-11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罗高兴教授团队 《ACS Nano

    增生性瘢痕(HS)是一种病理性瘢痕,表现为异常僵硬、肿胀、抗拉强度降低和色素沉着,可引发瘢痕患者机体功能障碍、情绪焦虑、抑郁等症状。因此,增生性瘢痕的防治一直是创伤后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聚合物微针(MNs)已成为一种的非常有效的透皮物质交换介质,其可以最小的侵入性帮助在疾病治疗如肿瘤、糖尿病、细菌生物被膜、真菌感染和疤痕中提供各种药物的透皮传递。但换个角度看,微针可穿透表皮层角质层,在组织中形成微孔阵列,往往会改变疤痕组织的生物力学环境和超微结构,这给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管理寻找...

共 606 条记录,当前 42 / 76 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跳转到第页 
Baidu
map